爸,今天上午值班结束,我顺道独自去了青浦福寿园,今天是双休日,上午天气阴沉,还下着稀稀沥沥的小雨。
一年中我曾经去过福寿园三次,但象今天这样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场面还是第一次遇到。因为即将临近清明。
2007年的集体墓碑上刻有400多位捐献者的名字,碑下已摆放着许多的鲜花,我向您,也向所有的捐献者再献上一束,深表敬意。
抚摩着您的名字,想起最近翻阅到的、您早在1991年的狱中来信,其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红白喜事都要追求排场,实在意义不大,我觉得古人尚且提倡厚养薄葬,就是活着的时候要好好的厚待他(或她),等到逝世以后,薄葬就可以了;当然,现代有些先进的人们愿意捐献遗体、眼球,或者提倡海葬,这都是值得推广和提倡的。不过,这种移风易俗及人们的世界观,要改变是很困难的。”
回忆着往事,思索着您在2004年时提出要办理遗体捐献手续,实际上是早有思想基础和准备的,因为您在十多年的家信中几乎总有“想要在有生之年,多写一点、多做一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这样的话语,您想以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厚养薄葬,来影响我们后代的世界观价值观,只是那时我和姐都不愿接受,因为我们还想与父母长长久久地多过上几年好日子。拖了两年后,2006年春节一过,您和妈妈又一起旧事重提,并付诸于行动,双双领回了表格。
我们知道父母这一生过得坎坷艰辛,理解父母坚定的心情,尊重父母高尚的选择,愿意帮助父母了却最终心愿,伤心而沉重地签名同意了。
爸,如今您的愿望已经实现,遗体已被医学生们学习之用,为推动社会思想观念的进步尽了最后一点力。不管过去人们如何评价您、评价历史,但您的名字已被载入遗体捐献者的墓碑行列中并被世人后代所景仰,这就足够了。爸,您安息吧!您的音容笑貌和豁达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女儿永远怀念您!
200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