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依然无尽
高辉

    2006年8月31日,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告别厅里哀乐低回,上百人怀着敬重的心情前来对一位85岁老人作最后的告别。追悼会一开完,老人81岁的妻子就带领6个子女,按照老人生前的遗愿,将老人的遗体全部捐献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位已经离世的老人就是上海百联集团离休干部杨玉风。虽然杨老去世已经快一年了,他无私助人的感人事迹还在社区里传颂,他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还在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人们依然在无尽地怀念着这位老人。
       杨玉风和老伴毕颖是一对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夫妻,一生相濡以沫、感情笃深。杨玉风去世的前几个月,他们刚刚庆祝了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毕颖赋诗一首总结他们的婚姻——“六十年,转眼间,风雨同舟情绵绵,南征北战共携手,扎根落户上海滩;工作努力无憾事,同志情谊记心间,六个子女都很好,幸福和谐度晚年。”
       回想起共同走过的一生,毕颖觉得丈夫留给自己的都是美好的回忆。就在杨玉风去世的当天早上,病房中的丈夫还特意让大女儿买了两只豆沙包送给住在另外一所医院的妻子,因为“你妈妈爱吃这个。”一生备受丈夫疼爱的毕颖在丈夫离去的那一刻无比悲痛,然而坚强的她为了不让刚刚失去父亲的孩子们再来为自己的身心担忧,在老伴去世第二天,强忍着悲伤和虚弱的身体,钩织起曾和丈夫一起制作的打算送给曾孙女儿做结婚礼物的被罩。毕颖将对丈夫一生的爱恋与思念都化作行动一针一针地织进这面用横跨两个世纪70年的各类废旧线头织成的被罩中。热爱生命的毕颖还有一个心愿:有朝一日,把这个被罩申请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因为它体现了中国老人生活在和谐的社会,拥有愉快的心情、健康的体魄、多彩的生活、灵巧的手艺、坚韧的毅力和永恒的亲情。
       在子女们心中,杨玉风是一位“慈父”,也是一位永远督促他们进步的人生导师。2006年的夏天,已是85岁高龄的杨玉风,在住院期间得知卢湾区社会工作党委组织党章党史知识竞赛,便积极参加。为了保证答题准确,他顶着酷暑请假出院,在大女儿的搀扶下到新华书店购买新出版的党章。书店的营业员敬佩地说,“果然是老革命。”为了核对有关党史资料,杨玉风行动不便就让女儿去党校查资料,自己手颤写不好报纸上的答题卡,就口述答案,让女儿填写;之后还让女儿专门将答案送到卢湾区社工委。在350题中,杨玉风答对345题,总得分90分。他仍然不满意,又让女儿跑了几次社工委,求得正确答案。
       有一天,住院的杨玉风跟大女儿说,“胡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你要会背。”过了三天,杨玉风便要检查女儿的学习情况。62岁的大女儿站在父亲病床前,像小学生一样对着父亲背诵起“八荣八耻”。看到女儿真的会背了,杨玉风才放心地说,“你把它写下来,贴到咱家的墙上。”
       杨玉风每次见到自己办厂的大儿子,有几件事情一定要问:工厂里党组织生活规律不规律?有没有建工会?有没有拖欠工人工资?他常常对女儿和女婿说,你们作为国家干部一定要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形象。
       杨玉风不仅一生真心关爱妻儿,义务抚养子侄,还热心帮助社会上的其他人。提起杨玉风,人们最感动的就是他的热心肠。有一次,刚从医院回家的杨玉风看到楼道口自行车上放了一箱牛奶,连问了几位过路人都不知道是谁的。杨玉风就在女儿的搀扶下,拄着拐杖,迈着颤颤巍巍的脚步挨家挨户地问有没有人忘记了牛奶,一直问到三楼才找到这位粗心的主人。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的杨玉风这才放心地跟女儿说,“走,回家去。”
       在自己居住的五金新村,杨玉风定下个规矩,凡是小区里有原单位的职工子女考上大学的,他都送上300元奖学金;凡是原单位职工父母去世的,送上100元慰问金。有一次,儿媳妇陪着杨玉风给刚刚考上大学的孩子们送奖学金,看到有的学生不以为然的表情,儿媳妇很不理解老人的行为:父亲这么热心,图的是什么?杨玉风丝毫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杨玉风去世后,一位曾接受过其资助的小区居民第一时间赶到杨家,进门便跪倒在地向杨玉风的遗像扣拜,一边拜一边哭着说,“杨爷爷,您对孩子的照顾,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直到那时,子女们才真正明白父亲义举的意义。杨玉风每年都参加社区捐助活动,有时因住院没赶上,出院后就专门把钱送到居委会。直到他去世后,妻子和儿女们也不清楚,杨玉风到底捐出过多少钱款,帮助过多少人。
       杨玉风对人慷慨,夫妻俩却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他们常对子女们说,比起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比起困难时期的供应短缺,我们现在生活已经很好了,应该尽力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1987年,66周岁的杨玉风写下遗嘱表示:将遗体捐献给医疗研究机构。在后来的10年间,杨玉风一直默默多方打听有关捐献遗体的程序,为了怕子女们反对,还特意办理了遗体捐献公证。当整理遗物的子女们看到遗嘱和遗体捐献证书时,泪流满面,他们被父亲为科学捐躯的高尚行为所震撼,为父亲如此纯粹的人格精神所敬佩。父亲就像一本书,直到生命结束后的一刻,还在向子女们昭示生命最伟大的意义。
       子女们敬重父亲这个决定,并且决定将父亲的革命传统在自己身上延续下去。他们将父亲遗留下来的许多没有打开包装的衣物整理好送给那些最需要温暖的人;将父亲穿过的打过掌的棉布鞋、旧衣物保存好,留给后代;并且将杨玉风遗留下的积蓄建立起“杨氏基金”,以便日后做一些能体现老人意愿的事情。他们深深地相信,这一定也是父亲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原文发表于支部生活   
<首页  下一页8  <末页
上海市红十字会主办:021-52121956
上海上海福寿园承办:021-54255151
Netor网同纪念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