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方所长的一封信
陈嘉陵

    妈妈:您好!我把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第一届毕业班合影照片送给托儿所,并给方所长写了信,现在附在下面。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尊敬的方玥所长,您好! 我叫陈嘉陵,现送上我妈珍藏的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第一届幼稚班毕业典礼照片。我父亲在照片背面注明:前面左面第二是嘉陵。照片里后排从右往中第5位是沈粹缜女士,她是邹韬奋先生的夫人,我爸妈称呼她是师母。全国解放后,应宋庆龄邀请,沈粹缜于1949年11月担任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此后相继担任中国福利会秘书长、顾问,以及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付主席等职务。 有关中福会的事很少听到爸妈说起,可能是他们工作忙没时间。高中毕业我考取清华,去北京上大学,毕业后也未能回上海。那个年代的事我知道甚少。这张照片作为展品,我妈曾给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提供过好像是纪念宋庆龄福利基金会什么活动。照片背面有展会编号章。 我爸妈现在都不在世了,2018年为了追寻我幼儿时期的念想,我按家里找到的资料信息追寻,(具体资料后面再述)按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简章所示,托儿所最先地点是西摩路369号,现在更名为陕西北路369号,它是宋氏老宅,1949年7月24日中国福利基金会托儿所在此成立,宋庆龄主持了开幕典礼。解放前宋氏老宅曾收留了近百名难童。 以后托儿所搬迁至虹桥路1191号,它曾经是上海首屈一指的肺病康复机构。拥有典型的现代建筑风格,被史家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我有一张在大门口的照片,我妈抱着我妹妹,我依偎着妈妈。我依稀记得大门后是块空地,是我们搭积木的地方,积木是三格板做的、空心的,搭好后我可以钻进钻出。等我找到1191号,发现不是中福会托儿所,变成上海市血液中心,很是失望。然后去找儿童接送点。那时托儿所离市区远,交通不如现在方便,家长把孩子送到接送中心,然后用汽车统一送到托儿所。按招生简章每周一次。我妈说一个月才回来一次。查阅一份通知书,每月最后一个周六,接小孩,验证了我妈说一个月才回来一次。接送点在常熟路157号,现在是中国福利会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它是中国福利会旧址,宋庆龄曾在此办公,《儿童时代》杂志在此创刊。 最后追寻到华山路639号中福会托儿所。当时已是中午,所长您不在,是一位姓曾的老师接待了我们夫妇俩,为了不打扰孩子们午睡,就在围墙边合了影。曾老师说要筹办中福会托儿所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我当即表示,可提供中福会托儿所最早的有关原始资料。回家后找出来装入一个文件塑料袋,具体有中福会托儿所招生简章、衣物登记表、注意事项,接送通知,卡接苗接种,幼稚生第一届毕业典礼通知(7月14日9:00)等,还有膳食收据:1950年4月14日,1950年5月15日,1950年6月6日,1950年9月12日,1950年11月17日,1951年3月10日,1951年4月9日,1951年5月,1951年6月29日,1951年7月30日,(可能还有,未找到)那时的100圆是1分钱,1万圆是1元钱。送到所里,您不在,曾老师也不在,我就交给门卫朱师傅转交。后来有位许老师给我回电话:这些资料太珍贵了!不知方所长您见到没有?从收据和通知显示,1950年的资料用腊纸、钢板刻写油印的,说明那时条件很艰苦,到1951年才有铅印本收据。我找到最早一张收据是1950年4月14日,应该是我入中福会托儿所时间,年龄4岁,符合招生简章2足岁至5足岁要求,安排在幼大班。最后一张收据是1951年7月30日,应该是我参加中福会托儿所第一届幼稚生毕业典礼的时间。所长不知还能找到照片里的小朋友吗?如果能相聚一堂,应该是多高兴啊! 中国福利基金会托儿所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托儿所,祝越办越好!建议:原始资料复印或制成电子版,便于保存和查阅。 第一届中福会托儿所毕业生陈嘉陵 2025年3月25日

原文2025年4月4日发表于本人手稿   
<首页  下一页8  <末页
上海市红十字会主办:021-52121956
上海上海福寿园承办:021-54255151
Netor网同纪念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