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寿星的佳话

    我的祖父苏局仙,清光绪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83年1月1日)生于南汇区周浦镇牛桥村,1991年12月30日辞世,寿高百又十岁。祖父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日伪统治、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生前有“上海第一老人”之誉。
    
     我曾著文敬誉祖父生前创下了好几个全国“之最”:最高年的晚清末科秀才,最长寿的教师,最年长的书法家,最高寿的诗翁,最高龄的文史馆馆员和年岁最大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而他从8岁正式习字,至临终前二天还执笔书写斗方,执管生涯长达103年,又堪称笔龄“之最”。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祖父在走完人生长途后,又创造了三项“全国之最”:中国最高龄的遗体捐献者、病理解剖者和骨灰撒海者。
    
     祖父生于旧中国,熟读孔孟书,不免囿于旧俗。我幼时就曾看到他做好了黑漆寿棺,作为后事土葬的准备。但是解放后,他重视学习,天天看书读报,乐于接受唯物主义新思想、新事物。担任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后,祖父更加关心国家大事,非常拥护国家提倡遗体火化的政策,遂自觉地将寿材木料改作了它用。
    
     祖父是一位思想开朗、精神愉悦的老人。1979年,他的书法作品荣获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一等奖后,曾感怀赋七绝诗:“苍颜白发老龙钟,剩有丹心一点红。为是寒梅花又着,雪霜已过沐春风。”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后,祖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更多关怀。市、县有关部门为祖父出版《水石居诗钞》、《东湖山庄诗稿》,还举办了“苏局仙百岁书画展”。1981年11月14日,市委统战部、市文史馆特意为祖父在锦江饭店举办百岁寿宴,他喜而吟赋:“盛世人难老,奚须九转丹。镜中无白发,永久驻童颜……”
    
     祖父一直对我们说,他的长寿归功于新社会,源于欣逢盛世。所以他对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个敬老崇文的社会,常抱感恩之心。祖父生前曾无条件接受医学研究机构长期检测,支持医学界对百岁老人长寿奥秘的探求,期颐之年又萌生了将遗体捐献给祖国医学事业的想法。1983年祖父101岁高龄时,命家父致信第二军医大学登记接受站,然后正式填表。在《上海市公民生前志愿捐献自身遗体申请登记表》上,祖父郑重盖章声明:“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的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愿亲属遵照我的意愿,支持执行人办理手续。”还明确附注:“志愿捐献遗体全部。”成为上海市首批遗体捐献志愿者后,祖父曾赋七绝三首以诉心声,其一是:“皮囊原似春蚕蜕,亘古谁能永保存。气尽即交医士手,千刀万割便超生!”从祖父致二军大接受站的信中,从他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他对捐献遗体的坚定决心和执著精神,更深刻理解了他不同凡俗、超越自我的崇高品德。这是祖父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无价的精神财富,也是世代进行家教的好教材。
    
     1991年底,祖父逝世后,遗体由第二军医大学接受并作病理解剖研究。这是该校历史上受理和解剖研究的最高龄者,据说在全国亦属首例。祖父的骨灰撒于东海和老宅竹园,以寄托他对两岸统一的期盼和对旧居故土的回报。
    
     在祖父身传言教的影响下,我父母亲处理了祖父丧事后,于1992年双双申请遗体捐献。2001年10月7日,母亲86岁逝世;2003年4月14日,父亲90岁逝世。我们遵照双亲的遗愿将遗体相继送至二军大接受站。福寿园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随我的祖父名字之后,又相继增添了我母亲周汉英、父亲苏健侯的名字。两代三老以他们自愿捐躯的高尚之举,写就了一段无私奉献的新佳话。
    
     联系人:苏永祁
     地址:浦东新区丁香路1599弄15号802室
     邮编:200135
     电话:58331998
    
    

原文发表于   
<首页  下一页8  <末页
上海市红十字会主办:021-52121956
上海上海福寿园承办:021-54255151
Netor网同纪念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