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建亭
吕慈

    残废军人、革命干部杨建亭的那张“遗体捐献志愿者登记表”,是在夫人董文政的帮助下,断断续续用了好几个月才填写完成的。
     杨建亭是山东乐陵县人,1938年春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大熔炉里,他从一名化装成小货郎的交通员,成长为交通站长、区委指导员、营长、连云港人武部政委。其间三次负伤,多次荣立二、三等功,是副师13级中校。残酷的战争岁月在他的肉体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他1963年就离职休养,后住上海市警备区第五离职干休所。
     从驰骋疆场的军人,到瘫痪在床的病人,杨建亭献身革命的忠心依然是那么挚诚。当他从广播中听到有关捐献遗体的事迹后,就坚决要求自己身后将遗体全部捐献给医学界。为此他留下遗言:“我是38年参加革命工作,在战争年代里打过仗、流过血,负过伤、立过功,全国解放后在工作中也立过功,所有这些荣誉和功劳只能说明过去,都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从72年患脑血栓病至今,病魔不但夺去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愿望,同时还给组织上和同志们带来了不少麻烦,深感内疚。现在我唯一能为人民作最后贡献的是死后将遗体捐献出去,我的意愿是:死后:1、不发讣告,不办丧事,不通知亲朋好友;2、不向遗体告别,不送花圈;3、家里不设灵堂,不供香烛;4、家属子女不要悲伤,振作精神,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5、带上军帽,穿上军装,拍遗照一张可以做留念;6、将我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界,不留骨灰。”
     当时,杨建亭因右手瘫痪无法书写,口齿不清无法表达,“遗言”是妻子董文政边听、边猜,再写在纸上让他确认。拿到“遗体捐献志愿者登记表”后,老俩口又开始了艰难的“听写”工程。到底是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伴侣,他爱人面对“要不要保留骨灰?”的问题,几番犹豫,不由自主地填上了“保留部分骨灰”。谁知杨建亭坚决不同意,硬逼着爱人到市红十字会又拿了一张表,重新填写“遗体全部捐献,不留骨灰”。高尚的情操连老爱人都唏嘘不已,她毅然在登记书“家属意见”栏里这样写道:“一定遵照本人意愿办,并衷心向他学习,向他致敬,祝他健康长寿。现在我应与他风雨同舟,患难共度。我死后,遗体也要这样处理。”
     1994年8月4日凌晨,杨建亭离开了人间,为他所热爱的人民作了最后一次贡献。老爱人确实是有情人,知道不能保留骨灰,在1991年就悄悄为他留发留甲,委托上海医科大学登记接受站制作了“杨建亭同志遗发纪念盒”。小小的纪念盒里,灰中带白的遗发组成“72”字形,记录下老革命72载奋斗生涯;五对精心收藏的手指甲排成五只飞鸟,镶嵌在蓝色卫生棉上,寓意奉献者的英灵永远在祖国的蓝天飞翔。制作纪念盒的医生深受感动,自撰挽联一幅贴在盒面上:
     “溘然与世辞,遗躯供研究;一切为人民,口碑永不朽”!
    

原文2003发表于福寿报   
<首页  下一页8  <末页
上海市红十字会主办:021-52121956
上海上海福寿园承办:021-54255151
Netor网同纪念技术支持